自我提升指南:《释迦牟尼自净其心》读心得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19 浏览:639次

释迦牟尼佛--自我净化》读后感

--以研究方法为中心

大钊

佛教东传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除了早期注重译经之外,从魏晋开始,中国人开始真正准确地理解印度佛教的原始思想,并发挥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从而在各个领域展开了中国人对佛教的全面研究,同时也产生了研究佛教的专著。紧随佛经佛论的不断流传和正法事业的迅速发展,隋唐时期,中国的佛学研究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佛教 "宗派",以及在对佛教的认识上产生的各种 "判教",可以说是异常繁荣。这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佛教 "宗派 "和基于对佛法的理解而产生的各种 "判教"。会昌法难 "之后,佛教元气大伤,从此走向衰落。除了 "宗派 "的阶段性复兴外,只有禅宗和净土宗还在继续为佛陀提供一线光明,其教义也大不如前。这是一件发人深省的往事!近年来,海内外教界、学界都在关注佛教的前途和命运,都在为佛教的发展而努力。第一,用现代人的眼光分析古代的理论,用古代的理论解释现代人的问题。这是贯穿《重读》始终的基本研究态度,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用比较客观的研究方法,合情合理地分析佛家言教。正如《重读》所言

从现代人的观察角度出发,从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对释迦牟尼的思想作一个概括性的介绍评述。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重读》是站在 "现代人 "的立场上,介绍现代人认为有用和必要的部分。由于佛教教义博大精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因而有益的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的。高尚的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对人类产生积极有益的正面影响。从佛学研究的起源和发展至今:从开始的宗派佛教,乃至后来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都说明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佛教所表现出来的佛学研究方式是大相径庭的,这种 "研究方式 "形成的前提,是因为古代大师们 "从'现代人'的角度 "来分析和诠释当时、当时的佛法。佛教诞生于两千多年前,其理论模式可以说非常古老,但释迦牟尼佛的教义在空间上是普遍的,在时间上是恒定的,这就给后来的学者以很大的回旋余地。无论在哪个国度、哪个朝代,它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现在也不例外。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固然不同于古人,但现代人的烦恼也逃不出古人烦恼的范围,这就意味着 "中在释迦牟尼看来,人类的文化危机和各种社会弊病的人心病根,就在于人类缺乏自觉的文明意识,不能如实认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自己生命的实相。...... 释迦牟尼那种以宇宙整体为坐标来观照人生的思想,揭示了人生的弊端和社会的弊病,指出了人生的根本问题。释迦牟尼的智慧对现代人仍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因此,《重读》的作者在肯定佛教教义的伟大性和实用性的同时,着重对治现代人的弊端,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接受良好的佛教教育。正如《重读》第八章 "现法之乐:释迦牟尼关于过好世俗生活的教诲 "中所述,佛法是对现代人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解答。因此,有人说《重读》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分析古代的理论;用古代的理论解释现代人的问题。

其次,通过印证教义来阐述教义史,用客观史料来印证教义。这是笔者读《重读》后的又一感受。首先,正如《重读》序言所引,佛陀否定了自己生前的 "说法",他说:"我从成道到入涅槃,没有说过一句话"。这说明佛法是超越语言和意识的。在证实佛经教义是佛陀真实言教的同时,也证明了佛陀作为历史人物的真实生活与佛陀的言行是一致的,证实佛陀的教义以了解佛陀的日常生活也是研究佛教史的一种可行的新方法,这在《重读》的序言中自始至终都有明显的暗示。其次,就是《重读》中所说的利用客观史料来印证佛陀的教义:

我们在阅读释迦牟尼的言教时,要结合释迦牟尼的个人教诲,通过释迦牟尼言教的字里行间,揣摩释迦牟尼言语所指的 "月",体会释迦牟尼说话时的用意,用禅宗的话说,就是 "未开口,先向释迦看",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释迦牟尼的思想。这样,我们就能准确理解释迦牟尼的思想和行为,发现其教义的精髓,对我们和人类社会有益。

这里的 "身教 "是指释迦牟尼的亲身经历,即属于 "史料 "范畴,也就是佛陀的 "身教"(史料)与 "言教"(史料)、"语教"(史料)相联系。也就是说,将佛陀的 "身教"(史料)与 "言教"(慕道)联系起来,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佛陀的思想和为人。这种以史证教的做法,也是佛教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法。比如,过去的印度人没有史学的概念,如果要写《印度佛教史》,就必须依靠《大正藏》的各种描述,把佛陀的生平岁月串联起来,编排出佛教史的具体年表,然后才能把佛教中出现的各种事物捋顺,编成一部佛教史;天台宗和其他宗派的各种判教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现代人有现代人的视角和观点,从我们现在掌握的史料中重新准确地认识佛法,是我们现代人的重任。

第三,以不共世间的真谛为特色,以共世间的俗谛为契机。佛教之所以能够普遍传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佛教根本思想(真谛)的博大精深和方便法门(俗谛)的广大无边;法门的广大无边可以摄化一切众生,思想的独到之处可以永远站在不可替代的地位。要弘扬佛法,就必须掌握这两种学说。如果只讲俗谛,就失去了佛教真正的内在精神;如果只讲真谛,就会孤芳自赏,不能与众生融为一体。因此,只有以世俗不共的真谛为特色,以世俗可共的俗谛为载体,才能真实有效地向人们介绍佛法。重读》是用现代人习惯的语言阐述佛陀的基本思想和现实意义。全文以佛陀思想中的 "根本"、"原则"、"观念"、"情操"、"戒律 "等 "教义 "为线索,进行广泛而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使大家掌握佛法的真谛和常理,让人们在阅读中,不仅学到知识,还能起到启迪智慧的作用。第四,以教化为目的,兼顾文本的学术性;站在信仰的立场,阐述学说的客观性。这是读《重读》后的另一种感受,记得读印顺法师的著作(尤其是他的《中国禅宗史》)时,也有类似的感受。站在信仰的立场上,以教化众生为真正目标,用客观科学的方法对佛法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一定是生动而亲切的,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正如《重讀》一書引述池田大作的話:

自我提升指南:《释迦牟尼自净其心》读心得

...... 甚至可以说,把他称为杰出的'生命教育家'和'人类导师'也不为过。......。这样一来,即使依靠大量文献,人们也无法确定释迦牟尼的悟性究竟体现在哪里。

这段话是在说明佛陀的讲经说法犹如名医治百病,一切都是为了治愈众生的执着病,这也道出了佛陀的本意。所有的文献都只是为你提供教化的方法,所以即使你得到了所有的文献,要想完全掌握佛法和教化众生的大事,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我们又不能脱离这些文献和历史史实。因此,在树立 "教化众生 "目标的同时,也要兼顾资料的真实性和学术性。这一点在《重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此外,全书从整体上看,似乎是站在一个信仰者的立场上对佛教进行的正面评论,显示了佛教教义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古往今来,许多人往往认为佛教是一种过时的宗教或 "迷信"。重读》一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佛法,消除误解,应该起到很好的良性作用。最后一点:"树立教化的目标,兼顾文本的学术性;站在信仰的立场,阐述教义的客观性"。也是身为佛弟子的学者应该注意的地方1999 年 9 月 18 日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北京代放生协会 北京代放生协会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