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洞悉心灵成长之道,迈向幸福生活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08 浏览:946次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三讲)

那么,当你建立信愿的时候,信愿是形而上的东西,你说你有信愿,很难判断,但是你可以从事实来判断:你能不能执持名号。如果你能执持名号,尤其是对名号的功德有深刻的理解,这就是你的智慧。从这种智慧的心来执持名号,就叫做妙行--不可思议的行。应该注意这些概念。一般我们会认为:念佛好像傻瓜或女人都能念,好像很低级。"我水平很高,我一定要修很复杂的东西,很复杂的法门,才显得与众不同"。恰好,这是一个凡夫的见解--错了。简单的持名方法中蕴含着高深的智慧。你能够领悟这种智慧,并加以实践,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人。你的道行就是不可思议的道行--"持名妙行"。

那么,通过持名这一妙行,就可以 "满愿证信"。这就是说,只要持名--持名就是用刚才说的信心和愿力来供养--以信心和愿力持名,就能感应佛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我们就能带着业力,超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好了,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愿望不就实现了吗?满足了我的往生愿望。而且,这也是 "证我所信",因为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所信的净土法门--西方极乐世界的无尽庄严和名号功德,以及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四德、大悲--都属于我们的信仰范围。我们所信仰的这些东西都属于我们的信仰范围,只是因为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说过这些,所以我们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的信任才会被接受,但这并不是我所开悟的境界;但如果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原来我们所信仰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现前亲证的境界。此外,当我们见到佛陀,认识到无生时,就会明白 "P这部经典也是围绕信、愿、名三资粮而展开的。在这部经典的结构中,在正宗部分,首先要说明极乐世界是以正法、庄严来生起信心的。为什么《阿弥陀经》--包括《无量寿经》--一开始就宣说正法庄严呢?目的是为娑婆世界的众生--井底之蛙--建立一个佛的境界,他们被五欲六尘所缠绕,在这个淫秽的国度里。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建立这样一个法界。然后以此为参照坐标,对比我们萨哈秽土中的一切,从而明辨。知道这个秽土是由我们的业力造成的苦难之地,而西方极乐世界是由我们的清净愿力造成的极乐世界:这就产生了信心。生起信心后,"劝人发愿,以指导自己的行为"。阿弥陀经》中有多处劝信,三处劝愿,让我们生起往生的愿心。在你生起信心之后,第三个结构就是告诉你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从一天到七天,一心不乱,执持名号。这就是《阿米》的结构好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讨论信仰、愿望和行动。什么是信念?什么是愿望?什么是行?这些就是净土宗的基本原则和概念。"信 "是进入法海的唯一途径。所有的大乘法门都要靠信,更何况是极难信的大乘净土法门,它的内容极其全面,这个信是最重要的。净土宗大师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信仰。善导大师开门见山,从业力凡夫的根性和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救度这两种信仰入手,从两个层面对信仰进行了阐释。善导大师以包罗万象的宗师风范,高屋建瓴地阐释了 "六信"。净土宗的信仰体现在三对范畴--六个方面:信自、信他,这是第一对范畴;信因、信果,这是第二对范畴;信事、信理,这是第三对范畴。

那么 "愿",什么是净土之愿呢?就是希望离开淫秽的娑婆世界,求生极乐净土。在这里,我们必须确立净土修行者特有的宗教情感。他带着一种情感,一种情感化的心态。但这种情感化的心态是以他的智慧为后盾的。这就是愿力。行持是什么?就是一心持名。以上概述了信、愿、行的基本内涵。

以下是一些具体内容。相信 "自我 "意味着什么?信自在,这个 "自 "就是自性。一般我们说净土法门是依靠佛力--他力--往生的。但是,净土法门依靠他力成佛的前提是建立在 "信自 "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我们要 "重自心",我们的现前一念充满了佛的智慧和功德。只是因为我们迷惑了,在三界六道中受了冤屈,我们的本心才变成了无明心。我们现在的心充满了一真法界的全部功德,不是肉身的肉心,也不是心识中的 "业影"--那种攀缘心。它是一种 "纵 "心,超越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是一种 "横 "心,通达十方。在这里,它虽然沿袭了六道的妄缘,但我们真正的自性却丝毫未减。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当下的这个心意识--妄心--的本质,就是伟大、广大、真实、美妙的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方无量微尘国土,都是我们这个心识--三界--的显现。第二是 "信他"。信他就是对佛有信心。从佛的角度来说,产生信仰主要有三个方面。释迦牟尼佛来到我们这个南阎浮提,在他那一代讲了千经万论,处处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释迦牟尼佛是不会说假话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第二个方面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大愿,请他的亲教师世自在王佛为他讲解十方二十一佛胝那佛的利害--刹土的境界,以及法藏比丘摄取彼岸世界的精华,思惟五大劫所发的愿,这绝对不是假的。这一愿望实现后,众生证悟的序幕也就拉开了。度化众生是十方诸佛的本愿,所以十方诸佛都伸出长舌广说,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也劝勉与会的四众弟子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地藏菩萨本愿。这些都是真实的。因此,我们必须遵循 "真实然后 "信因",一般来说,就是因果:自因自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果规律。净土法门蕴含着常道的因果,尤其蕴含着常道所不具有的一种因果特性,即 "以果地意识为因地心性 "所显现的妙因妙果,不可思议地超越了常道的因果法则。不必断一分惑证一分真:不断绝烦恼就能得到佛的功德,不断绝烦恼就能超越三界。这就是难以相信的地方。如果不断见思,就无法出离三界。但在净土法门中,只要深信不疑,执持名号,就能借助佛力超越三界。这种 "因中信",在因地修持中要深信:我们散心念弥陀名号,就能成为证悟佛果的种子;更何况能一念不生,一念不灭,一念不生。往生净土的条件将在后面讨论。就功夫而言,往生的条件是什么?是不是一定要心无挂碍才能往生净土呢?这是净土法门中一个非常原则性的问题。有人常说:"念佛不做到心不乱,就不能往生"。那么我们就要注意关系的认定。无论是事一心不乱,还是理一心不乱,其实都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所能达到的境界。如果 "事一心 "能够灭除 "见惑 "和 "思惑",那么谁能做到呢?如果能够灭除见思惑,那就是阿罗汉的境界,也就是《俱舍论》中 "七信 "的境界。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散乱心念名号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愿力,也是可以往生的,但只能往生到凡圣同居土。一心不乱往生,那是方便土;一心不乱往生,那是往生实相庄严的境界。他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往生这一点上,不要把门槛抬得太高,那不符合阿弥陀佛的要求那么,就 "信果 "吧,相信果地的功德,深信极乐净土是 "诸上善人会一处 "的地方。所谓 "众善",就是平等觉菩萨。到了那里,我们就能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平等觉菩萨同行。那么,这个法门就是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卑微的凡夫,甚至蚊子的幼虫,乃至阿鼻地狱的众生,都能平等往生的法门。他们都是从念佛、持名开始往生的。所以,只要以念佛为因,就一定能往生净土,与一切无上众生同会一处,获得这种果报。这种因果关系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影随形,声声入耳。所以,念佛是因,往生是果,这就是所谓的信果。

这就是所谓的 "信的果实"。好,接下来是 "事信 "和 "理信"。它包含了大乘佛教所讲的四种法界。深信此现 "想 "不可思议、不可穷尽,这叫信于理。按照本 "想",十方无量劫也是说不尽的。在无量无边的大劫中,在我们娑婆世界西方十万亿大劫之外,有一个真实的极乐世界,极其清净庄严。它不是齐天大圣,不是乌托邦。凡事要有信仰。以极乐世界为事。对此要深信不疑。有人会说:"极乐世界是表语吗?是比喻吗?绝对要放下这种观点。现实就在那里,相信这件事。

"相信理性",相信这个理性。因为这件事是从理上显现出来的,通过极乐世界存在这件事,我们要明白这件事背后的道理。这个理非常深奥,它是以法界为理:我们深信,远在百千万亿佛刹的极乐世界,也在我们的心内,它不在我们的心外。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是没有边界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上主和同伴们的庄严,都是我们当下心中显现的影子--影子。我们的现前一念就像一面大圆宝镜,极乐净土的庄严就是镜中显现的影子。那么,整个极乐世界就是法界的体性。虽然我们能想到的心是妄心,但这个妄心的体性也是真性。这种真心与妄心的区别是我们应该经常思考的,就像水与波浪、水与冰的关系一样。虽然水变成了冰,但水和冰共有的湿性并不会因为形态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所有的冰也都是水。所有的冰都是水,所有的水都是冰,要明白 "一切妄即是真,一切真即是妄"。"一切修炼皆是本性",我们的一切修炼功德都是从本性中显现出来的。"全彼即我 "是易大师《要解》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概念--全彼即我。整个他者就是自性的力量,自性与他者没有区别。那么这个 "他 "也就是我们的心所显现的外境,就像梦中的境界是自己的心所显现的境界一样。整个梦境就是心灵,整个心灵就是梦境。整个 "他 "就是 "我 "的力量。如果这个 "他 "是指佛陀果地上的功德,那么佛陀果地上的一切功德也就是我们自性的功德。这也是关于因果心性与果位的互动、互摄、沟通、同体。因此,我们的本心也能遍满十方虚空法界。佛心遍十方微尘法界,众生心亦遍十方虚空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的心和诸佛的心也是交织在一起的,是平等的。在这里要理解这一点,就叫无碍法界。用光来比喻,就像一个房间里有无数盏灯,每盏灯发出的光相互交融、相互交融、相互交融、相互交融,无穷无尽,没有任何阻碍。这不像 这样相信之后,我们就能意识到,萨哈世界也在我们的自心之中,而不是在自心之外。只是,我们在自心中感知到的是秽土。这也是即理问题。萨哈世界,即被感知的秽土。秽土的当下,也是真正的理体。既然是 "自心污秽"--我们自心的污秽,我们就没有理由拒绝它。极乐世界是 "自心净业 "所感受到的净土,"自心净业 "对它的追求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净土法门是有取舍的。出离秽土就是 "舍",舍弃娑婆秽土,舍弃到无所舍弃的地步。如果一心求生净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无所取舍。通过这种取舍,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无生法界,就离开了取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问题是 "万法唯理"。极乐世界的取是理--理的真体,秽土的舍也是理的真体。取舍皆是法界,无取无舍之别。这就是信仰。

--庚寅年五月,在 ws87 上的发言blz 太平寺

走进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洞悉心灵成长之道,迈向幸福生活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北京代放生协会 北京代放生协会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