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佛缘之路,探寻心灵之旅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05 浏览:586次

她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国学大师。95岁高龄的叶曼先生旅美多年,他与我们分享了国学经典,并回顾了过去跟随南怀瑾等大师学佛的经历。

北京房山云居寺,被很多人称为敦煌、北京。来到这个佛教圣地的游客不计其数,当他们惊叹于这里独特的石经文化时,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历史与一位老人有着深厚的渊源。

2006 年 11 月,在首都国际机场,93 岁高龄的高龄

佛教法师讲座专列

主持人:您好: 叶老您好,网上有句话叫欢迎回家。

叶老: 谢谢。

主持人:谢谢: 我今天看到你说你93岁,我都不敢相信,我看到网上的资料都是93岁,我根本不相信,最多,最多63岁。

叶问: 谢谢,这个夸奖让我飞起来了。

主持人:谢谢: 今年我们去采访云居寺,当时我们还不知道云居寺的恢复和您的关系,您当时第一次回国就去了云居寺?

叶蔓:是的,就是因为朴先生的关系。

在美国募捐 32 万美元重建云居寺

云居寺始建于隋朝,是中国古老的佛教圣地。上世纪 90 年代,虔诚的佛法弟子叶曼应赵朴初先生的邀请来到云居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云居寺饱受战火摧残,年久失修。三指被炸断的菩萨铜像就在叶问眼前,这一幕让叶问心痛不已。

叶问: 看着这尊菩萨--佛,我哭了啊,当即发誓要重建云居寺。发完誓以后,我就想我怎么有钱,我就到处去募捐,我募捐募了整整一年,只募捐一个题目,就是把云居寺讲一遍,把云居寺的石经讲一遍,把整个故事讲一遍。我沿着整个(中国)台湾岛演讲,演讲完之后,到(中国)香港、新加坡演讲,最后到美国各个州演讲,募集重建云居寺的资金费用,最终募集到32万美元。

叶曼将自己筹集到的32万美元交给中国政府,这笔钱为重建云居寺创造了条件,使这座千年古刹恢复了昔日的风貌,数万件石刻经书得以较好地保存。

叶曼,原名刘世伦,生于1914年,祖籍湖南,出身书香门第,现居美国洛杉矶。

叶问的北大情结

叶曼先生回国的重要一站是北大百年讲堂,她要在这里为北大学子做一场演讲。而老人与北大其实有着不解之缘。因为70年前,她就是北大经济系的学生。

主持人:您好: 您是哪一年来到北大的?

叶蔓:我是1939年毕业的。

主持人:那是1936年: 那是1936年。

叶蔓:我最早是师范大学附中,后来是男

法师谈前世今生视频

是男附中,因为是男附中,所以说可以直接上清华。主持人: 听说后来胡适先生看了你的试卷,说你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就把你挖到北大去了。

叶蔓 北大、师大、清华,我最想进清华,原来进附中就想进清华,现在更想进清华。现在我更想考清华。当时我想,我一定要考上清华,我可以好好学习,我可以有庚子赔款。清华怎么样呢?我在报纸上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自己的名字,于是就给自己报了一个可笑的结果。而师范大学是第一名,因为我考的是中国文学系,那很容易。北大一看是试读生,我就说试读,我要试读不好没学校读,所以就没去北大。但北大,之所以叫我试读生,是因为我数学实在太差了。按照标准,数学、中文、英文算三门,这三门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因为我的数学实在太差,所以学校不能录取,但是胡适看了我的作文,说这个学生一定要录取,就是因为一篇作文。

主持人: 你还记得题目是什么吗?

叶蔓:是写你一生中最悲伤的一件事,或者是你最喜欢的一件事,或者是让你感动的一件事,我用悲伤的事来形容我父亲的去世。当时父亲刚去世没多久,伤感还是很深的,我简直是一边哭一边写这篇文章,胡适看了之后说,这个学生一定要录取,别人说差一点,数学差一点,胡适说,好,想办法让她来,就给我起了这个试读生的名字。

从北大学子到虔诚布道者

在思想自由的北大,考虑到当时国家经济的落后,叶先生抱着富国强民的想法选择了经济学专业。她大概没有想到,自己晚年并没有从事经济工作,而是成为了一名在世界各地宣讲中国文化的布道者。尤其出乎她自己意料的是,一直对佛教不以为然的她,竟然成了一名虔诚的佛教徒。这些转变,都源于她中年时经历的一段内心煎熬。

主持人 叶长老,您在中年的时候,一直到四十岁左右才开始认识到生命的意义,生死的问题,那么在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这个问题对您的折磨大吗?

叶赫曼:非常害怕,因为人们害怕死亡,当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当他们想到死亡,看到死后什么都没有了,他们会想:"我还能活多久?谁知道呢?世界上有很多年轻人的坟墓,谁知道我明天不会死呢?那我这辈子还来干什么?我死后就没有我了,身外的人和事、财富、名利都与我无关,所以我变得很悲观,整天问:"我还能再回来吗?

主持人: 是的,不管有没有灵魂这种东西。

叶蔓:是的。

当时,随着丈夫从事外交工作,叶老作为大使夫人辗转于美国、日本等国。人到中年后,看似平静的生活中却出现了难以克服的困惑,生与死的问题一直折磨着她的心。

叶曼:佛缘之路,探寻心灵之旅

叶问 于是周围的基督徒带我去做礼拜,做礼拜的时候只能听牧师讲,不能问问题。

主持人:不能提问?不能提问,对,完全是一个人在他的

佛教法师特壳

顶部布道 叶曼 是的,我说我有太多的问题。牧师说你有什么问题?我说我一个人对《创世纪》有问题,我一个人对这个神有很多问题。于是牧师让我连续做了好几天的礼拜,我的最高纪录是做了七天的家庭礼拜,问了七个不同的牧师同一个问题:上帝真的无所不知吗?根据《创世纪》,他不是无所不知的;上帝真的无所不能吗?根据《创世纪》,他不是万能的。

困惑于生死,向南怀瑾先生学禅

对于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的困惑,叶先生也从东方思想中寻找答案。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孔子站在桥上看着流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生命就像河流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但这种认识并没有解决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孔子也明确说过:"不知生,焉知死"。于是叶老转而研究道家,道家有句话叫 "生者发也,死者归也",生只是借用在世间而已,死是要回去的。在叶小纲看来,这是稍进一层的答案。但为什么要送?又该归于何处?这些问题依然困扰着她。

由于西方宗教无法解答她内心的困惑,叶曼离开了这个宗教圈子。一位熟悉她的朋友知道她有这些问题需要解答,便带她去见南怀瑾先生。这次会面对叶曼来说意义非凡。

叶曼:我去见南怀瑾,见面的时候我问了他同样的问题,我说你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他说,你这句话是从哪里抄来的?这就是我们俩见面时的对话。我有点生气,我说哪有人见了客人就这样说话的,一见面就问我有什么问题。他想,这可能是哪个女人的问题吧,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他没想到我会提这个问题,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两个人就这样来回呛声。我说这个问题有人问了很久了,他说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都有人问。我说请南老师回答我好吗?他说可以,明天来听讲座吧。我说讲什么,他说《楞严经》。我说,"你说的'喇嘛经'是什么意思?" 他说:"来听吧!自从看了《楞严经》,我就不再看世间的坏书了。

叶曼回忆说,听完《楞严经》一课后,心中的满足和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因此,在听了半卷后,她请南老师复讲,南长老便复讲《楞严经》,其他人也陪她再听了一遍。楞严经》中的内容似乎很符合叶问当时的心境,因此她将《楞严经》视若珍宝。接下来的几年里,叶蔓反复研读《楞严经》。尽管如此,她总觉得自己与佛法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鸿沟,那就是 "经是经,我是我 "的隔阂。因此,她的内心依然充满纠结。与南怀瑾大师的三次参禅,意外地让叶曼对佛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从此,她坚定了学佛的决心。

喜马拉雅山下闭关的大师

叶赫曼先生承认,她从小就经常有这样的疑问:周围事物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自己从哪里来,人生要到哪里去。事实上,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她经常从哲学的角度,用逻辑和演绎的方法来思考人生是什么,应该如何生活。她也曾试图从基督教中寻找答案,但这些理论和教义非但没有给她一个满意的答案,反而扰乱了她的心智。叶先生说 这些理论只能告诉我们,人是非常无知的。我承认我无知,但这些理论并没有对我的无知提出任何建议,反而激起了我的无知,使我的无知变得更加混沌、更加割裂。不过,自从接触了佛教,她的内心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叶曼:这几十年来,除了南老师,我也拜过每一位老师。另一位是陈老师。我看了他二十本书,我追他到旧金山,他跑到纽约,我追到纽约,终于见到他了,湖南人,陈建民,在喜马拉雅山下闭关二十七年。

主持人: 多大年纪?

叶问:已经走了。我知道以后他追到旧金山,让他事先等我,他说不行,沈家祯让他去讲《净土五经》。我没见到他,他却飞到了纽约,我跟着他到了纽约,见到他,我给他鞠躬,他骂我,第一句话就是:"你不能给我鞠躬,你这是断我的生路,你知道吗,你这是让我早死。"他说。这就是我们见面时说的话。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向他行礼了,但是我请求沈家桢让我住在庙里,我说我有太多的问题要问,当时大师听了很高兴,他说我有一肚子的事情,没有人懂也没有人问,你能问出来就很好了,所以我问一个,他答十个。

当时,南先生已经很有学问了,但比起陈大师来还是差了一点,我怕南先生以为我打了大师的退堂鼓,就跟他说我要去找陈大师。南先生很好,他说这个人是个宝,他有那么多宝,你去挖这个人的宝吧。

主持人: 大师们非常欣赏对方。

修炼大智慧,洞悉生死

除了苦心钻研佛学,叶先生在海外也没有停止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身在海外,叶问先生始终将中国文化视为文化经典,希望能为传统文化的 "薪火相传 "尽一份绵薄之力。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美国成立了文贤书院,通过录音、讲课等方式,向当地民众传播自己所学的儒、道、佛知识。

主持人:您好: 现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很多地方都在复兴书院,我想这是您回国的好时机。

叶问: 说实话,我成立文贤书院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国正式普及中国的三大文化--当时想不到,现在要从北京开始--让13亿中国人都知道。这次叶先生回来,对老人家来说,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从北大开始,到长江商学院、宗教局等单位的巡回演讲,更让她感到自己多年的心血终于结出了善果。

历经世事沧桑,岁月洗礼,如今93岁高龄的高龄叶老,对待生与死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答案。

叶问:我现在跟别人说,我随时随地都做好了死的准备,但是我不浪费一分一秒,尽量利用它,能死的时候,一步一步活下去。

主持人:是的: 这是我过去听到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叶嘉莹:我不敢这么说,因为有时候嗔心动了,嗔心动了就会产生贪心。就有一个好处,心里有话,"不怕念起","只怕念迟",念起了,你又觉得贪心起了,嗔心就起了,"念起即觉,觉之即不觉"。

主持人: 如果你迟到了,你已经造业了。

叶问:不觉悟就会造业,所以佛教不是迷信,佛教是智慧,六度波罗蜜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般若的工具,其中前五度就是戒除我们的贪嗔痴。

主持人:最后是智慧: 最后是一种智慧。

叶蔓:是一种智慧,所以佛说佛法是智慧和信仰,绝不迷信,现在回到中国,我可以完成我毕生的心愿,我一定要尽我全心全意的努力,十年的时间,更要精打细算,珍惜度过,不要浪费。

"人生就像演戏,就算是龙套,我也要好好跑"。这是叶老说的一句话,90多岁的她还在做很多事,还在为自己很多未了的心愿奔走。比如,她要让文贤书院在家乡生根发芽;比如,她要继续为贫困地区筹建希望小学等等。叶老说,有位大师预言她能活到103岁,她希望自己能活出预言的最后十年,努力实现她的心愿。我觉得,当我们分享叶长老的人生经历和她的求佛心得时,给我们的启发是:人只能靠自己努力去寻找自己人生的答案,否则,不管是国学还是佛学,如果它还是它,我还是我,那就与我们无关,对我们的人生也是无用的。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北京代放生协会 北京代放生协会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