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的奥秘:佛教生死观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19 浏览:798次

第一章,第三节 佛教轮回

三界流转,恩爱难舍。

弃恩入无者,才是真正的报恩者!

众生因仁爱、迷惑、业力的影响,流转于三界六道生死之中,遭受种种痛苦而不能解脱。犹如车轮旋转,周而复始,故称轮回。心地观经》中说:"众生轮回于六道,如车轮无有穷尽"。轮回又称流转、生死、轮转、生死轮回、轮回。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说:"贪、嗔、痴,皆从我根生。此三毒为众苦之因,犹如种子能从芽生,众生由此而轮回三界。" [1] 《大乘起信论》卷 1《报恩经》也说:"众生不在生死海,五趣轮回无出路。" [2] 《法华经》也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充满诸苦,甚可怖畏!" 在三界五趣中轮回的众生,都被贪、嗔、痴等生死业因所困,丝毫不得自在。因此,解脱轮回之苦就成了从本质上讲,轮回的含义就是 "不稳定"。生活在不稳定的时空中,世间的美好与情感的苦涩都难以预料、难以把握、难以稳定、难以心安。

就时空现象而言,每一种生活现象都有明显的不稳定因素。时空维度的不同,导致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不同。而且,这些对世界的不同感知会在生死之际相互转化,这就是生命现象的轮回。

就我们的情绪而言,每个生命体的情绪也是极不稳定的。内心世界的苦乐直接影响着生活的态度和品味。而这些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品味,又可以通过观察和训练来改变,它们可以在心灵升华的那一刻相互转化,这就是现实情感的轮回。

凡人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在生死轮回中轮回的众生也是如此。佛陀和菩萨已经解脱了这种不稳定性,因此是超越了生死轮回的觉悟者。

I. 生命现象的轮回

对于身处分段生死之中的我们来说,很难理解三世轮回的道理。但可以肯定的是,生命现象是截然不同的。通过现代科学研究,西方国家许多 "死亡体验报告 "和 "前世记忆 "都证明了轮回的真实性。

从真实的 "我 "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些现实都可以被视为 "真实的存在",那么三世轮回也应该作为昨天、今天和明天而存在。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有上游、中游、下游,这条河流弯弯曲曲,人生的第一阶段就像眼前弯弯曲曲的那一段河道的风景,我们不知道它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它到哪里去,但它一定来,也一定去。如果我们在河中的任何地方投下任何东西,这些东西一定会随着河水顺流而下。普通人看到的只是河流的表面,因为普通人的生命之河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如果我们清理了生命之河中各种麻烦的污染,就会明白生命中哪些东西是现在投下去的,哪些东西是过去投下去的。所以说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从这个角度看,学佛修行是一项生命环保工作。临终关怀也是一种绿色行动,让生命更加庄严。

因此,相信三界轮回、因果循环,就是相信生命本身的规律。因为生命的内涵远比它的表面形式丰富得多:表面上短暂的,内在却是永恒的;表面上混乱无序的,内在却是规律而宁静的。这一切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到。

轮回现象在各种经典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如《法句经》的《生死品》中说:"神识精神,游于五道,无有不变处,舍身受身,如地转轮。" 法华经-方便品》说:"以诸欲故,堕三恶道。转生六道,受诸苦恼"。观佛三昧经》卷六说:"三界众生,转生六趣,如转火轮。" 观身经》中说:"三界流转,犹如汲井之轮"。观念法门》说:"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

从这些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轮回的主体是 "神识",轮回的动力是 "诸欲因缘",轮回的场所是 "三界六道",轮回的形式是 "舍身受身",轮回的原因是 "罪障深重"。"舍身受身 "是轮回的形式,"罪障深重 "是轮回的原因,"诸苦毒害 "是轮回的结果。这种分别生死的状态就是上文提到的分段生死。在意识被业力驱使的情况下,生命之河的不稳定性是如此的必然和现实。

轮回的主体是神识,可以比作中国人所说的灵魂(但与灵魂不同)。有情之心精神奇妙,不可思议,故称神识。宝树经》云:"譬如风吹树,起山壁水端,触之有声。寒热业力所生,故能受之,而风之体不可得见。...... 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能见色,亦不达色体,但以所入之行显色"。增一阿含经》卷七说:"我亦神识,我即形体"。药师经》云:"彼自卧处,与琰魔使,引神识至琰魔法王前。" 楞严经》卷八说:"人死之时,先见猛火充满十方,亡者神识飞下,乘烟入无间地狱。" 解脱轮回后,神识得到净化。因此,佛教并不主张 "灵魂不灭",而是主张生命整体的因果报应、相似相续、无常无我、无我所、无主无我。

从轮回的环境来看,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从轮回的现象来看,有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这是三类六道众生,每道众生在时空维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吉凶祸福、智慧善恶也各不相同。就像电视有六个频道一样,三恶道是纯粹的悲剧形象,三善道是喜剧形象,背后只有一个导演,那就是轮回的主体--神识。轮回的其他因素似乎只是各种演员、场景和道具。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轮回中扮演喜剧角色,当然也可以扮演悲剧角色。同时,悲剧角色和喜剧角色可以根据导演的需要和场景的情况随时变换,这就是生命现象的轮回。

我们在轮回中,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是极其不自由的,不可能真正达到永恒的稳定。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需要获得喜剧的三善道,而不应该走向悲剧的三恶道。因为在善的道路上,我们才更有可能冲破轮回的束缚。因此,佛教临终关怀最起码的要求是,在临终者即将选择善道还是恶道时,我们能够帮助他们,让他们带着欢喜心去投胎(转世),从而有机会进一步努力,解脱生死之苦。当然,最根本的目的是在他们死亡或中阴身时,能够引导他们摆脱轮回的束缚,从而获得彻底的解脱--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导师。

现实情感的轮回

除了生命现象的轮回,更重要的是我们真实情感的轮回。佛教说 "万法唯心",即一切外在环境的存在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尤其强调我们作为生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的环境、生命的表现,无不透露着我们内心世界的美丑善恶。换句话说,六道轮回的各种环境和性质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情感之中。

据说,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曾问志公禅师,如果天堂和地狱真的存在,能不能带他去亲眼看看。志公说可以。当时,智公禅师大骂梁武帝,梁武帝大怒,拔剑砍下了智公禅师的头。禅师看了一眼,急忙躲到柱子后面,大喊:"这是地狱。" 梁武帝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上当了,当即表示惭愧,并向志公禅师道歉。这时,智公禅师从柱子后面走了出来,大声笑道:"这是天堂"。梁武帝对此表示非常满意。

这是回答 "推因知果 "的一种方法。六道轮回的因是善念和恶念,杀、盗、淫等十恶是三恶道的因,不杀、不盗、不淫等十善是三善道的因。只要有了这些善念和恶念,在条件满足、因缘和合的情况下,就能得到相应的果报。因此,当下心念的善恶已经决定了当时所体现的生命质量。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情绪都是如此的不稳定和循环往复,这就是现实和情绪的循环。

如果从 "依果觅因 "的角度来看,生命现象的轮回就是现实情感轮回的外在表现。情绪的轮回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情绪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直接对应着六道的本质。也就是说,在情绪方面可以分为六类,对应的情况就是:

情绪六道对应表

六道

地狱

饿鬼

畜生

修罗

人道

天道

情绪

无助

不满

无知

竞争

正义

纯善

表达

愤怒

贪婪

愚昧

暴躁

五戒

十善

每个人都有这六种情绪,而且基本上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反复重复着这些无奈或善良,这就是 "轮回 "的含义。当一个人的情绪总是处于无助、不满和无知时,他的现实体现就是痛苦和黑暗的;而当一个人的情绪总是处于挑战、正义和纯善时,他的现实体现就是充满光明和喜悦的。这就是因果报应的必然性原理和立足点。

在十二因缘的流转门中,无明、爱、取三烦恼是轮回的动力,是现实轮回的主要情绪,所谓 "流转三界,慈爱不能舍"。因此,对自身情绪的有效管理,能够体现出生命层次的提升。这也是佛教临终关怀特别针对老弱病残进行引导的原因。希望通过这种关怀,亲人、朋友或陌生人能够获得更完美、更自由的人生。因为轮回的束缚是可以超越的。

超越轮回的束缚

既然轮回是生命和情感的无尽循环,具有不稳定性、无尽的限制和束缚,那么消除这种不稳定性,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就成了改善生命的终极目标。因此,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才是佛法的正道所在,也是世间法所不具备的。

六道轮回之所以可以超越,是因为轮回的束缚都是虚幻不实的幻影。六道轮回都是凡夫众生的妄想分别所造成的,轮回本身并没有永恒真实的自我。轮回主体的神识是 "我 "的化身,而 "我 "是人生最大的误区!一切都以 "我 "为中心,围绕着这个被误解的 "我",产生了各种善恶、好坏的因缘,在这些善恶因缘的力量下,妄想自我的主体--神性意识,在痛苦与不幸的轮回中被推上推下。-以这些善恶因缘的力量,推动着这个妄想自我的主体--神识,在苦乐轮回中上上下下,无休止地轮回。

那么,只要我们能够消除生活中的这种 "误解",消除因误解而产生的 "我执",停止一切以 "我 "为中心的行为,就能解脱被束缚的 "自我",解放 "自我"。消除因误解而产生的 "我执",停止一切以 "我 "为中心的行为,解放被束缚的 "自我",净化生命中的负面因素,让生命如实显现,就能超越以 "我 "为中心的苦轮,从此彻底解脱生死轮回。

超越轮回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概括为 "禅定 "和 "智慧"。通过修习禅定,可以消除不稳定的因素,逐步实现人生的安定与宁静;通过修习智慧,可以摆脱烦恼和痛苦的束缚,从而达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解脱境界,回归我的生命实相。当禅定与智慧都达到大彻大悟之时,佛性的宁静与光明就会完全显现出来。此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永恒的皈依。

因此,佛教临终关怀以 "超越轮回的束缚 "为目标,用适当的方法让临终者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消除对自己的怀疑和误解。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临终者可以幡然醒悟,重返净土,回到自由生活的天堂。

误解消除了,因误解而导致的六道轮回也就终止了;生命觉醒了,觉醒后的身心世界也就没有障碍了。正如永嘉大师所说:"梦中明明有六道,觉后空空无大千"。

轮回的奥秘:佛教生死观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在知道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受苦确实是世间最根本的大事之后,就应该妥善解决这件大事,让生命充满顿悟的激情和超越的智慧,顿悟才是生命的真谛。只有觉悟了生命的真谛,才能摆脱生死之苦,才能在大千世界中来去自如。因此,"以觉悟为本 "成为佛教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

[1] 见《大正藏》,第三卷,第 644 页中。

[2] 见《大正藏》,第三卷,第 295 页上部。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北京代放生协会 北京代放生协会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