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可以放生鸭子肉,北京大钟寺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3 浏览:929次

一、放生泥鳅的季节

1、大钟寺原名觉生寺。位于海淀区北三环路联想桥北侧,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今山门高悬一块青石匾大钟寺额,上刻9条穿云飞龙,正中为雍正帝御笔"敕建觉生寺"。因内藏明永乐大钟,故名大钟寺。

2、联想东桥旁,正名叫觉生寺,里面的钟楼放着一口大钟,据说此钟四十三吨半(八万七千斤),号称北京钟王。传闻明朝燕王朱棣做了皇帝以后,老怕有人推翻他的宝座,为了消灭民间反抗力量,派军师姚广孝收集老百姓刀枪等武器,铸了一口大钟,上面刻着全部华严经,认为老百姓听了钟声,就不会再反抗他。后来大钟不知什么缘故沉到了西直门外万寿寺前面的长河河底(现在动物园和展览馆后面的那条河),到清朝时,皇帝命人把钟捞出来,挪到觉生寺去,并盖一座钟楼悬挂大钟。经工匠们平地、挖槽、放水、结冰,大钟就打冰上滑挪到了觉生寺。后人顺口都叫了大钟寺,觉生寺反倒被人忘掉了。

3、大钟寺规模宏大,是清代雍正皇帝下令建造。有山门、天王殿、正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殿、配殿建筑,原是皇帝祈雨和信徒朝圣的场所。

4、寺内大钟名为华严钟,通高75米,外径3米,重约5吨,是我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巨钟,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素有“钟王”之称。钟内外铸满佛教经咒17种,总计22万7千余字。相传为明初书法家沈度的手笔,是明初馆阁体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内容为永乐帝御制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为主的8种经。文字摆布得严丝合缝,字面清晰。字形恭楷端正,古朴遒劲,相传为明书法家沈度手笔,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难得的国宝。大钟铸造精致,造型奇特,铜质乌亮美观,轻击钟声圆润深沉,重击浑厚宏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幽雅,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远达18-40公里,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冶炼技术。

5、这样"魁梧"的大钟当初是怎样挂到钟架上去的呢?原来大钟铸好后。待到冬天,先每隔500米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沟引水,泼水结冰,大钟在冰上滑行至觉生寺的冰土堆上。然后建钟楼,钟挂于楼顶,春暖解冻后取土而钟悬。

6、古钟博物馆设有外国钟铃(欧洲)和战国编钟,共有400多不同的钟;其中战国编钟共有65个。东边是清代的钟,西边是明朝的钟。1985年这里成为了博物馆。

7、佛道钟铃:清代是中国古代钟铃文化发展的晚期阶段,也是中国古代钟铃文化由繁盛走向衰落的阶段,清朝早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铸造的钟工艺精良;到清代中晚期,随着国力的衰退,各种铸造的工艺越来越粗陋,不仅铁质佛钟数量增多,而且形体越来越小,纹样也变的粗糙。

8、佛道钟铃:佛道钟铃出现在中国古代钟铃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佛钟又称梵钟,指佛教用钟。道钟: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更钟:更钟是指中国古代城市中向公众统一报时的器具。佛教钟:佛教铃是指用于佛教领域的铃,主要充当佛教乐器、法器和佛教建筑的装饰品。金刚铃:金刚铃是佛教密宗的法器之一。

9、钟铃铸造:中国古代钟铃的质地以青铜为主。青铜主要由铜、锡铅融合组成。它的方法有:失蜡法,分铸法,叠铸(筑)法,陶范法。

10、明清精品:这里集中展出了明清时期北京地区铸造的古钟精品,既反映了中国古代钟铃铸造所取得的辉煌艺术成就,也体现了北京地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其中有:天宁寺铜钟,云纹铜钟,弘治道钟,张淮等造铜钟,三十五佛名铜钟,柏林寺铜钟,摩诃庵铜钟,药王庙铜钟,弥勒庵铜钟,铸佛铜钟,善缘庵铜钟等。

二、放生祈福应该准备些什么食物

1、永乐大钟:永乐大钟是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通高675厘米,直径330厘米,重46500千克。钟身内壁有佛教经咒100多种,总计23万多字,有汉梵两种文字组成。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大的钟。

2、在大钟楼东面的庭院里,按历史年代陈列着40余口形状各异的古钟。宋、元时代的钟呈桶形,如珍藏在藏经楼里的大钟,是宋熙宁年间铸造,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大钟寺最古老的钟。明初开始钟口逐渐外张,呈喇叭形,反映出在我国古钟发展史上,人们对声学、力学原理的认识过程。

3、每年农历正月新春之际,是北京雍和宫一年一度“打鬼”的日子。中午时分,雍和宫里鼓乐齐鸣,“打鬼”仪式开始。僧人们敲着锣鼓、吹着长号,由喇嘛扮演的天神戴着面具在台上跳舞。京城的百姓和游人纷至沓来,争睹这一独特的宗教活动,现场十分热闹。

北京哪里可以放生鸭子肉,北京大钟寺

4、“打鬼”是京城百姓的俗称,通常称作“法舞”,学名为“金刚驱魔神舞”,藏语称“羌姆”,蒙古语称“布扎克”。它是在西藏土风舞的基础上,吸取了藏传佛教仪轨和印度瑜伽宗面具舞的某些形式,而形成的一种藏传佛教密乘仪式舞蹈。法舞有独特的面具、服饰、乐曲和舞蹈程式,音乐抑扬浑厚,舞姿酣畅淋漓,富有极强的震撼力。它把民间传统的驱祟避邪与祈祷人寿康泰相结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5、跳法舞的风俗年代久远。公元8世纪初,印度莲花生大师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邀请,入藏弘法,倡建桑耶寺,教授藏族弟子学习翻译之学。从那时起,法舞即在雪域弘传。至公元15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纪念释迦牟尼神变伏魔,弘扬佛法,保护众生平安,在拉萨举行祈愿法会,将原黑衣舞改编完善后成为祈愿法会的一大仪式,并延续下来。明朝末年,法舞传到北京。到清代,许多藏传佛教寺院都跳法舞。皇宫正殿每年举行这一仪式,清人福格所著《听雨丛谈》这样描述:每年年终集喇嘛于中正殿,建诵经道场,祈福送祟,羽葆幢幡,鼓乐跳舞。驱除邪恶,祈愿天下太平。

6、那时,雍和宫法舞的扮饰者除了本寺僧人,还有从京城各藏传佛教寺院中挑选出来的僧人。每年大愿祈祷法会前,由雍和宫扎萨克喇嘛行文“喇嘛印务处”,再通知各寺院派僧人到雍和宫练习跳法舞,名曰“过排”。法舞共跳三日:第一日“排练”,第二日为正式跳法舞日,第三日是“绕寺”日。每逢跳法舞日,雍和宫内外人山人海,“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雍和宫牌楼前卖糖葫芦、风车以及京味小吃的比比皆是,叫卖声此起彼伏。清代时,各地的藏传佛教寺院都在例演这种大型宗教乐舞,只是日期不同,故当时京城流传着“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在打鬼”的说法。自嘉庆年以后,北京只有皇宫中正殿、雍和宫、黄寺、黑寺等寺院跳法舞。

7、20世纪50年代,雍和宫跳法舞的规模相当大。后来,法舞一度中断,1987年,雍和宫在举行大愿祈祷法会的同时恢复了金刚驱魔神舞,使得“法舞”这一古老的宗教舞蹈重现雍和宫。如今的雍和宫法舞,除了原来固有的宗教内容外,时代还赋予了僧人们通过神舞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祈祷幸福”的新含义。作为大型佛教乐舞,受到广大僧俗的喜爱。

8、每至跳法舞的日子,红墙黄瓦的雍和宫门前悬挂着大幅唐卡,院内搭起舞台,上铺红色地毯。台下熙熙攘攘,挤满了游客,等着一睹法舞的风采。舞台前方,放置着用大红纸和高粱秸糊制的三角架,上有骷髅模型和风、火图饰。此架称“巴凌”,藏语称“朵玛”,待舞蹈结束后,向邪祟抛掷朵玛咒时用。随着铿锵有力的鼓乐声,身着金色盔甲的四大天王出场,立于舞台四隅。布袋僧和六名小童至台前坐定,形成六子戏弥勒造型。他们头戴各式面具,身着五色绣花缎袍,肩披五色缎云肩,胸前披挂骨制璎珞,足着厚底青缎靴,手执法器,为了驱除魔障和人世间的烦恼而尽兴狂舞。具体分为黑帽度母舞献神饮、阿杂日、骷髅面具、地狱主、尸陀林主、牛鹿面神六幕。

9、跳法舞时,要戴着藏传佛教具有象征意义的面具,随着鼓、钹、号等法器的节拍,跳着抑扬进退、疾徐有序的舞蹈。关于法舞的动作,有严格的要求:“上身犹如狮子,腰部如盘绕,关节像幻轮,肌肉当放松,血脉似沸腾,举止应尊严,作舞亦缓慢,膝盖要弯曲,骨骼现安乐,皆勇显威猛。”“跳怖畏之舞时,不应挥舞过重;作尊严柔和之舞时,不宜双目紧闭;作快乐之舞时,不应显露急促;作轻松慢舞时,不宜动作过于懈怠;作妩媚之舞时,动作不宜变化过重。”舞毕,抛掷除祟朵玛咒,俗称“送祟”。鼓乐声中,众僧路经长长的甬道至牌楼院,那里已准备好以干高粱秸搭起的柴堆。但见住持带领众僧诵经,随后,将巴凌尖端对外,投入点燃的熊熊烈火中,意为将摄受的“我执”投入火中燃烧,使之达到圆融无碍的大自在境地,以祈愿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10、之后,僧人陆续归来,在代表佛的世界的曼达前,在盛满甘果的铜盘前诵经。这些甘果可称为胜利果。诵经毕,僧人将甘果分发给游人信众,得到甘果被认为是一种福分。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北京代放生协会 北京代放生协会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