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嘆!海通禪師為藝術奉獻,自剜眼目,成就樂山大佛!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05 浏览:421次

海通禅师。生于大唐开元初年。本名青莲。十二岁出家。师从高僧慧净法师。二十四岁时,离开师父云游四方。最后来到嘉州凌云山。他在此结庐修行。他认为,凌云山是他修行的理想之地。

"乐山大佛 "海通禅师: 挖眼成佛 乐山大佛

海通禅师塑像(来源:网络)

凌云山下,是大渡河、泯江和青衣江的交汇处。江水如万马奔腾。吼声震天。常有船毁人亡。年复一年,年复一年。人们只能望水兴叹。无可奈何。

海通禅师见此情景。悲痛无比。他日夜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山岩前的河边凿了一尊人世间最大的弥勒佛像。让他日日夜夜,千百年来面朝三江。波澜不惊,宁静祥和。保佑着人们。于是决定建乐山大佛。

大佛建成的消息一经传开。远近能工巧匠争相云集凌云山。到了开工之日。千锤万击石。喊声震天。此情此景,在古代实属罕见。

一块方形巨石从高山岩石上坠入江中。激起千层巨浪。那些深藏在江底的风

佛法大师的十部经典

兴风作浪的水怪 都惊慌失措地窜出水面。他们仓皇而逃。大佛开工后的海通禅师。他肩负着筹集资金的重任。他心怀大愿 一衣一钵。足行千里。八方筹款。历经艰辛。他终于满载而归。

春去冬来 年复一年 佛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三江汇流处越来越平静。

有一天 嘉州知州听说海通禅师有一大笔钱。便带着大批随从前来索要。海通禅师面对威胁 他毫不畏惧。他断然拒绝。他斩钉截铁地说:"自眼可挖。佛财难求!"

海通禅师的傲慢和蔑视激怒了贪财的县令。他不相信有人敢挖自己的眼睛。他被激怒了,说:"那就挖出来看看!"

面对寡廉鲜耻的县官。海通禅师威严地盘腿坐下

佛教高邮法师

. 拿起一个铜盘。毫不犹豫地剜出自己的一颗眼珠,放在上面。默默地将它举向郡主。顿时。郡长震惊了。吓得魂飞魄散 急忙逃下山去。海通禅师舍身奉献天地正气。更激发了光大人民造大佛的雄心壮志。但没有等到大佛建成。海通禅师圆寂了。

后来 唐德宗贞元初年。西川节度使韦皋继承了海通禅师未竟的事业。至元十九年,大佛终于落成。

"乐山大佛 "海通禅师:自剜眼后成为一尊完整的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来源:网络)

大佛高 71 米。历时九十多年才建成。为世界第一大佛像。当代诗歌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引领群山来。站在河边"。这是佛祖的真实写照。

古 乐山三江汇流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凌云麓。水势颇猛。舟楫至此,往往颠覆。每逢夏汛。河水直冲山壁。常酿成舟船死亡的惨剧。于是海通禅师为减少水患,普度众生而发起凿山乐山佛。招募人力物力。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建造。大佛重修肩舆时。海通禅师圆寂。此后。工程一度中断。

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琼捐俸。海通禅师的弟子带领工匠继续建佛。因工程浩大。朝廷下令给麻盐税钱。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时。续建章丘、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

驚嘆!海通禪師為藝術奉獻,自剜眼目,成就樂山大佛!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俸续建乐山大佛。在三代工匠的努力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 803 年)。历时90年才完工。

"海通禅师 挖出自己的眼睛,让 乐山大佛完整。

危坐河边的 乐山大佛(来源:互联网)

乐山大佛头对山。脚踏河流。双手放在膝盖上。身体匀称。佛身匀称,相貌庄严。依山凿成临河坐姿。

大佛高 71 米。头部高 14.7 米。头宽 10 米。发髻1021个。耳长 7 米。鼻长 5.6 米 眉长 5.6 米 嘴巴和眼睛长 3.3 米。颈高 3 米 肩宽 24 米 手指长 8.3 米 膝盖到脚背 28 米 脚背宽 8.5 米 脚面可围坐百余人。

大佛螺旋发右发身共 1051 根。这是 1962 年的维修。用粉笔编号清晰。从远处看,螺发与头部浑然一体。实际上,石头是一块一块嵌进去的。根部露出单片螺发。嵌入处有明显裂缝。没有砂浆粘结。螺丝毛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每层厚度为 5-15 毫米。

1991 年修复。在佛像右腿凹处拾得螺发石残块 3 块。其中两块较为完整。长 78 厘米。顶部 31.5 x 31.5 厘米。根部 24 x 24 厘米。

佛像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个深约 25 厘米的洞。维修工人从里面掏出了许多破碎的

岭南第一佛法大师

破损的东西。仔细一看,是腐朽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时期的范成宝鸡佛教法师

大在《吴舟记》中记载 "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尚以木为之"。 内露三截木。成 "人 "字形。说明鼻梁隆起。同样用木头做内衬。外面用白蜡木锤打而成。然而。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完成的。或后来用此工艺修复。尚未得到证实。在大佛左右两侧的沿江峭壁上。有两尊身高超过 16 米的天王护法石刻。与大佛形成了两个天王的图案。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数千尊石像。俨然一个庞大的佛教石雕艺术收藏群。

左侧为大佛。沿着 "石窟 "往下走,就是现代开凿的凌云路的起点。全长近 500 米。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建筑工程。

如何成为一名佛教徒

以及佛教仪式的通道--九曲小径。佛像雕成后。盖有七层楼阁(一说九层,一说十三层)。遂称 "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代重建 "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 "宝洪阁";明代崇祯年间建 "佛棚",清代建 "佛阁"。最终被毁。

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唐代供奉弥勒佛。佛经上说,弥勒佛将 "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纂一部《大云经》。证明她是弥勒佛转世。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人们对弥勒佛的崇拜帮助她登上了皇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倡导。以致全国塑弥勒佛像之风盛行。

乐山造佛距武则天时代仅20年。所以,当海通禅师修复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弥勒佛就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与镇江平息水灾对佛的要求是一致的。

中国汉传佛教文化。弥勒佛造像变化很大。第一阶段是从印度到中国的足弥勒佛;第二阶段是具有 "中国特色 "的古佛弥勒;第三阶段是袋弥勒佛。

乐山大佛就是具有 "中国特色 "的弥勒古佛。根据《弥勒经》的描述。弥勒佛像有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足、身都具有不同于常人的特征。

乐山整个佛像的造型非同一般。头上的发髻,宽阔的肩膀,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符合佛典构造的规定。印度佛的 "宽肩细腰"。在佛陀身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结实的肩膀。丰满的胸部。反映了唐代崇尚富贵美的风尚。

乐山佛的坐姿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 "盘腿式 "不同。这是因为佛像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的坐姿,能带给船民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文字:未知)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北京代放生协会 北京代放生协会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