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可以放生鱼的寺庙,老北京为何爱吃素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8 浏览:941次

一、什么日子放生

1、“咱可不是吃素的。”北京这句老话的意思是,我不是懦弱的人,你别招惹我。为什么“吃素”会和懦弱联系起来?老北京究竟是怎样“吃素”的?

北京可以放生鱼的寺庙,老北京为何爱吃素

2、中国素食源远流长,春秋已滥觞,古人祭祀时为表达尊重,非素食不可。以后佛教传入中国,它在本土戒杀生,并不绝对要求素食,但梁武帝一纸令下,素食遂成中国大乘佛门的基本生活规范,这极大推动了素食的发展。到唐代,宫廷素菜已达相当高的水准。然而,当时平民饮食水平不高,主食之外,几无副食。

3、五代期间,幽州等地被北方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宋王朝屡图恢复,始终未能成功,数百年的对峙,老北京与中原的生活方式产生差异,契丹、金时期,北京人生活方式近于北方游牧民族,以肉为主要副食,蔬菜较少。而此时所谓“南人”已普遍以蔬菜为副食,一些学者认为,正是这一背景,让“吃素”有了戏谑的含义。

4、北京人大规模食用蔬菜,始于明代,特别是大白菜引入,成了冬季的当家菜。明中后期,玉米被广泛引种,它成熟快,收割后离冬季尚有几十天,恰好能种一茬白菜。种植白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故很快推广开来。为保存白菜,北京人开始制作酸菜。不过,明代的酸菜是先将白菜晒干,再加盐腌制,滋味略差。到清代,水渍法渐成主流,成品与今天食用的酸菜已无二致。

5、虽然嘴上说不吃素,但事实上老北京很注重吃素,民国后期,北京有1万家餐馆,其中700家专门提供素食,占全部餐饮业的7%。如此高的普及率,原因有一是与宗教信仰相关,即使是没宗教信仰的普通人,每年祭祀祖先、许愿上香期间,他们也只吃素食;二是人们养生保健意识强;三是肉食太贵,素食滋味几可乱真,相对便宜,自然成为首眩

6、老北京素食分宫廷素食、寺院素食和民间素食三种。从做法上分,也是三种,即卷货、卤货和炸货。卷货是用油皮包馅烧制而成,以香菇等为主,滋味悠长;卤货以面筋等为主,重视口感;炸货则需过油,用来模仿肉菜,几可乱真。

7、老北京素菜综合全国各派之长,在全盛时期,宫廷的“素局”能制200多种美味,以后“全素刘”传承其技艺,更是蜚声海内。

8、然而,传统北京素菜脱胎于鲁菜,对基本功要求很高,制作繁复,用料讲究,有的菜光处理备料就需一周,这使其很难放下身段,原汁原味地走入寻常百姓家。在今天,随着“人造肉”的普及,化学合成香料已能仿造各种肉菜的味道,且成本极低,在它们的冲击下,北京素菜生存空间正不断被压缩,加上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今天,北京专营素菜的饭馆所剩无几,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9、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于前日刚刚表决通过,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随意将野生动物放生。但昨天上午,南二环护城河附近,仍有团体组织放生活动,一群人将十多箱子泥鳅、鲫鱼倾倒进河中(见图),更在现场向路人出售放生用鱼,此举引起周围市民不满。96310城管热线的工作人员表示,遇此情况,市民可立刻致电城管热线。

10、目击者冯先生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上午8点左右,他看见十来个人搬着十四五个塑料箱来到右安门护城河边,塑料箱内装满泥鳅和鲫鱼,“说他们不定期组织放生活动,男男女女都有,不少人手里还拿着佛珠,在放生前念念叨叨。我特意看了看箱子里,有的鱼都死了,最后竟然也一股脑都给倒护城河里了,这也叫放生?”

二、天津放生哪个地方好啊

1、另一名目击者吴先生称,这群人当时还向路过的市民有偿提供放生用鱼,“还有四箱的泥鳅和鲫鱼没动,他们说不是自己放生用的,是卖给路过的有缘人,泥鳅80元一条,鲫鱼50元一条,可以买去放生。”

2、记者赶到现场时,放生者都已离去,护栏附近还能看到被遗弃的鱼食包装等垃圾和一地散落的鱼鳞。

3、家住右安门附近的吴先生介绍,这几年来,每到端午节前后就有人来护城河放生。“每年都是六七月人最多。去年有人一次性放生了好多鱼,结果没过一周,这河上就飘起死鱼,一条条翻着白肚皮,特别臭,环境都被他们搞坏了。”吴先生说,对于这种随意放生的行为就应该谴责。“根本不是有爱心的表现,而是不负责任。”记者走访中发现,多数市民都和吴先生一样,对随意放生之举表示反对。

4、对此,96310城管热线的工作人员表示,遇此情况,市民可拨打城管热线反映。

5、记者了解到,前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刚刚通过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特别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也要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随意放生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承担法律责任。新保护法将于明年1月1日实施。

6、广济寺初名西刘村寺,创建于宋朝末年。据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大学士万安所撰《弘慈广济寺碑铭》记载:都城内西大市街北,有古刹废址,相传为西刘村寺。另清初余宾硕所作《喜云慧大师传》中称:“按宋末有两刘家村,在西者为西刘家村。村人刘望云。自谓天台刘真人裔孙,得炼气法。一日,有僧号且住者过之,望云出迎,求其说法。因为之建寺,曰西刘村寺。”这就是史书上关于广济寺缘起的记载。元朝时,西刘村寺改称报恩洪济寺,元朝末年毁于战火。

7、到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年),村民耕地时,发掘出陶制佛像、供器、石龟及石柱顶等物,才知是古刹遗址。天顺(1457-1464年)初年,山西僧人普慧、圆洪等法师云游至此,在这里募集资金,于废址上重建寺庙。在当时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廖屏的资助下,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营造了一座庄严佛刹。廖屏还将此事奏闻宪宗皇帝,请赐寺名,明宪宗于成化二年(1466年)下诏命名为“弘慈广济寺”。

8、这以后,广济寺僧人不断进行修复工作,到成化二十年(1484年)才算全部完工,次第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斋堂、禅堂、方丈室、僧舍等,巍峨壮观,富丽辉煌。

9、清朝初年,恒明法师将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在此设立戒坛,开坛传戒。从清顺治五年(1648年)起,还请玉光律师在寺内开堂传成,历时十三年。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世祖曾游历广济寺。清朝政府对广济寺十分关注,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但基本保持着明朝重修的布局。清朝末年,道阶和尚任广济寺住持,在寺中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逾百人。当时,广济寺在京都还拥有几个下院,在北海西面有柏林寺(现为北京图书馆分馆),德胜门内有莲花寺,后海有广化寺,西直门内有弥勒院,龙须沟有龙泉寺等,盛极一时。

10、1931年,广济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焚烧殆尽。1935年,住持现明法师在吴佩孚等人的资助下,按明朝格局进行重修,建筑规模比以前更加壮观。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北京代放生协会 北京代放生协会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