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公园放生田螺,光耀不息的甘肃石窟艺术——访甘肃生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5 浏览:121次

一、亲人去世放生

1、光耀不息的甘肃石窟艺术——访甘肃生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玉祥

2、甘肃日报?20030404第6版

3、董玉祥,兰州市人,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后随北京大学阎文儒教授专攻石窟艺术考古,1962年进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该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敦煌学、吐鲁番学会理事,麦积山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著有《麦积山石窟的分期》、《龙门北魏型佛教造像的起与发展》等论文数十篇,出版有《中国美术全集?炳灵寺等石窟雕塑》、《中国美术全集?麦积山等石窟壁画》、《庆阳北石窟寺》和《梵官艺苑?甘肃石窟寺》等专著。

4、提起甘肃的石窟艺术,很多人都知道蜚声中外的敦煌莫高窟,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甘肃境内古丝绸之路沿线至今留存的石窟寺竟多达百余处,这些石窟寺绵延1600多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是历代雕塑与壁画的艺术长廊,更是中国佛教艺术兴衰的有力见证。甘肃境内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众多的石窟寺,他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价值在哪里,日前,记者采访了致力于石窟艺术研究40余年的董玉祥教授,请他将我们带进异彩纷呈又不无神秘的甘肃石窟艺术宝库。

甘肃公园放生田螺,光耀不息的甘肃石窟艺术——访甘肃生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

5、记者:甘肃境内有哪些石窟,他们是如何产生的?

6、董玉祥:中国境内石窟寺的兴建与佛教东渐密切相关,甘肃境内石窟寺的兴衰与其所处的地理历史紧密相联。佛教自印度、中亚向中国内地传播,甘肃首当其冲。特别是十六国时期,由于中原连年战乱,人们渴望和平与安宁,以慈悲济世为主旨的佛教因此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当时在甘肃建立“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和“五凉”(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政权的统治者们大力提倡佛教,凿窟建寺成为社会时尚,僧人们“凿仙窟以修禅”,甘肃境内至今留存的大部分早期开创的石窟寺,就是当时佛教兴盛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反映。据不完全统计,甘肃境内现存石窟寺百余处,除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安西榆林窟。庆阳北石窟寺等著名石窟外,河西走廊黄河中上游、渭河流域及陇东的广大地区都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石窟。

7、记者:与其他地方的石窟相比,甘肃石窟艺术呈现出什么特点?

8、董玉样:甘肃境内的石窟寺开创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全国石窟寺中可谓首屈一指。譬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和庆阳北石窟寺等众多石窟,自开凿以来千百年间都在不断修缮或扩大,而省外的著名石窟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都只是在一个时间段比较兴盛。更重要是,甘肃各地的石窟又常常因地域、时代、民族、宗教流派的不同,因地制宜,随风就俗,采用了不同的制作方法、不同的艺术风格,因而千窟千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异彩。这条沿着古丝绸之路绵延千余公里的石窟艺术长河,反映了中国石窟艺术产生、兴起、发展、繁荣和衰落的全过程,为研究和补充中国佛教史、美术史和佛教艺术史的发展和演变,研究中国上迄十六国下至明清1600余年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最全面、最完整和最具代表性的难得的系统资料。甘肃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石窟艺术之乡”。

9、记者:您从事石窟艺术研究40余年,您认为面对这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0、董玉祥:最重要的是加紧和加强省内现存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除敦煌莫高窟外,省内其他众多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还十分薄弱,保护和研究的力量也严重不足。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经过几代著名学者、艺术家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已为莫高窟的研究和保护、为敦煌学的开创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敦煌研究院成立后,更是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敦煌研究院因此成了世界范围内研究敦煌的一面旗帜。而省内其他石窟,除解放后陆续做了一些最基础的调查工作外,目前仍基本处于保存、保护的阶段。有些石窟虽然也设有保护和研究机构,分脆弱,因而加强对自然病害的防治刻不容缓。如麦积山石窟一直被鼠害所扰,渗水问题也比较严重,在一些洞窟内,我30年前考察时还很清晰的线条,如今已有些脱落了。再如庆阳北石窟、炳灵寺石窟.因为临近河流,水蚀、风蚀非常厉害,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许多塑像和壁画恐怕将不复存在。

二、北京让放生吗

1、有一个事实是惊人的,省内石窟大部分都被盗过,个别石窟中甚至还发生过不法分子住在洞窟内盗割壁画的勾当。我经常去一些石窟进行考察研究,也看到一些石窟内的雕塑与壁画不时地遭到不法分子的盗窃与破坏,令人十分痛心。还有一些游客,用手摸壁画,攀爬雕像,甚至刻字留念,给石窟艺术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害。

2、佛教在线甘肃讯日前,“一带一路”题材大型电视纪录片《鸠摩罗什》在古凉州——甘肃省武威市鸠摩罗什寺举行开机仪式,这部经过三年筹备,一年前期走访考察的的纪录片正式进入拍摄阶段。鸠摩罗什,这位生长于古丝绸之路上的高僧大德、翻译学鼻祖历经磨难、舍身传法,但目前国内外尚无一部独立、完整的影片反映其一生的辉煌,该纪录片预计年底前拍摄完成并上映,届时,将再现距今1600年前“佛教八宗之祖”的传奇。

3、鸠摩罗什,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自幼天资超凡,七岁随母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博通大乘、小乘。史载,后凉建国初年,太祖吕光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凉州,此后十七年间,鸠摩罗什在凉州弘扬佛法、学习汉文,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入长安,至十一年(409年)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四大佛经译家,赵朴初曾题诗赞曰:译经存舌思罗什,犯唯之躯念奘公。千古凉州豪杰地,故应天马自行空。

4、《鸠摩罗什》纪录片总制片人黄庚泰表示,该片旨在通过现代影视手段展现鸠摩罗什的伟大业绩,凸显其在佛教传播、中国语言文字、中西文化交流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对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为丝绸之路不同文明交流留存历史的见证,注入新的力量。

5、担任该片编剧兼总导演的秦川认为,这部甘肃题材、西部风格、中国元素、国际表达的纪录片表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与当前热点——一带一路、向西开放、文化走出去、文化交流互鉴、民族团结、宗教和顺都不无关系。佛教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大地,鸠摩罗什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是文化交流互鉴的范本。本片将展现大师对中国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全方位记录、呈现这一历史事件又是当今一次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践。

6、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杂志社社长、《鸠摩罗什》纪录片总顾问黄夏年于开机仪式表示,古丝绸之路上走过的人无数,很多人默默无闻而终其一生,有的人像流星瞬间即过,而有的人则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财富,鸠摩罗什就是丝绸之路上永不熄灭的明灯,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中国著名翻译家、佛教学者,他给中国文化留下丰厚遗产,并影响波及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地,至今还在惠泽人类。

7、“古人曾经说过,佛教传入中国之前,西域丝绸之路上主要走的是一些为了追求汗血宝马和玉石的商人,佛教传入则开发了这条道路的文化交流功能,并且影响到整个后来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纪录片的拍摄与播放,一定会使更多人了解鸠摩罗什其人,以及他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所做的贡献,必将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亮点,而他留下的文化遗产,仍然会继续发出耀眼光芒,让我们得到更多精神享受。”黄夏年说,刚刚过去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历史,但面向未来;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

8、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桑吉扎西同日表示,鸠摩罗什东行传法,促进了佛教中国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对中国的佛教哲学和教义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还为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佛教立论和建派提供了的理论依据,纪录片可以让今人共同追忆、缅怀这位“一带一路”先行者、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9、据悉,梁启超评价鸠摩罗什是“译界第一巨匠”,陈寅恪评价“其文精审畅达,为译之绝诣。”南怀瑾认为其“翻译的文学格调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字般若。”金克木说:“在我国思想史上从东晋起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许多学派进行多次的公开辩论,出现了新的‘百花争鸣’的局面,不能不认为鸠摩罗什介绍印度哲学是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因素。鸠摩罗什是我国宗教、哲学、文学的历史上起过极大作用的杰出的古代学者。”

10、6月16日,甘肃省佛教协会组织召开会长集体学习(扩大)会,专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全国人大常委、省人大副主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省佛教协会会长嘉木样活佛主持会议并作了讲话,副会长德哇仓、霍尔藏仓、萨木察仓、安兴虎、理因、妙林、悟空、罗桑宗周、郭莽仓参加了学习会,省委统战部业务十处马玉海处长到会指导,本会在兰副秘书长、兰州市佛教协会以及文殊院代表参加了学习,会议还作了交流发言。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北京代放生协会 北京代放生协会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